绽放中医药非遗新活力!这个中医药非遗主题展带你探寻中医药的“生生之道”
近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生生之道——中医药非遗主题展”开展——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一幅展现中医药非遗千年传承与现代活力的“烟火长卷”正徐徐展开——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与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生生之道 ——中医药非遗主题展”自4月30日起正式开展。5月18号是博物馆日,近50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将呈现其中。
针灸铜人、武威医简、藏医曼唐等历史见证物与中药炮制等活态技艺交相辉映,在2600平方米的空间里,将中医药从历史深处走来、又融入现代生活的“生生之道”娓娓道来。
文脉溯源 中医药非遗千年足迹
驻足展板前,细细研读古籍记载,便能深刻感悟到 “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移步至多媒体互动屏前,轻轻点击,便能揭开“君臣佐使”的神秘面纱。在展览的第一单元“文脉赓续 大医精诚”中,丰富多样的展示形式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大门。“以前对中医药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知道能治病,但不知道背后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站在展板旁认真看文字解读的王阿姨说。
据悉,第一单元通过系统梳理中医药的起源脉络,展示与之相关的历史见证物,阐释了“中医从何而来,价值几何”,表达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宇宙、社会、生命等内容的认知与价值观念,以及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维护生命健康的智慧,展现了中医药非遗的根与魂。
展览策展人之一、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展览策划部主任吴潇湘介绍,在第一单元,策展团队多角度展示了中医药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诠释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
展览筹备历时近一年,经过多次调研,最终,以一种间接却深刻的方式,诠释了中医药非遗项目及其蕴含的深意。
“这也倒逼我们突破传统展陈思维,在展陈方式上更注重理念传递、文化渗透。”吴潇湘说,“哲学思想和生产实践如同肥沃的土壤,推动了中医药发展,这也是所有中医药非遗项目产生和传承的根基。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滋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医药非遗项目的发展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蓬勃生长、传承创新。”
活态传承 还原中医药非遗生活场景
在第二单元“生命智慧 上工之道”的江西樟树中药炮制技艺展区内,伴随着切刀上上下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樟树中药炮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小平切出的白芍饮片,薄如蝉翼,他抓起一把轻轻吹一口气,只见片片白芍如同飞雪飘然落下,令观众惊叹不已。
“为什么药不过樟树不灵?灵就是靠着我们樟帮的传统技艺,中药效果主要看炮制。”袁小平表示,“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这是老药工对樟帮中药炮制技艺的形象比喻,以其为代表的切制绝活如今成为药都樟树对外展示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必选项。
“非遗展与传统博物馆的展览略有不同,博物馆大多依赖重器,注重‘以物证史’,而非遗展更注重‘人与过程’,这是活态传承的体现。”吴潇湘说,“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向观众传达,中医药非遗是扎根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鲜活文化形态,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保持生命力,既是百姓的健康保障,也是人们情感记忆与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由此,展览第二单元“生命智慧 上工之道”和第三单元“四时颐养 形与神俱”通过营造坐堂行医、中国古人养生生活场景、中药炮制、中医药仿古街区、百草园等多个空间场景,辅以多媒体交互体验、非遗技艺展示等方式,让观众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蓬勃生命力。
踏入仿清明上河图的中医药仿古街区,药铺、医馆、茶馆的幌子随风摇曳,仿佛将人带入了古代的市井生活。
楼上“阁楼”呈现文人生活雅趣中的养生细节,楼下“街市”还原市井烟火中的中医药应用,形成“从居家到市井”的立体叙事,观众可从楼上俯瞰街市,感受中医药融入生活的全景画面。街区内汇集中医药老字号品牌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陈李济的百年陈皮、知名中成药“片仔癀”和相关日用产品,以及各种中药香囊、茶包等实用产品都在现场展示。此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华一带来精彩表演,刚柔并济的招式尽显五禽戏神韵,吸引观众驻足观看。
“我们在第二、三单元预留大量空间留给主题日、专题讲座、传承人现场讲解示范等活动,就是要让观众感受到,中医药非遗不是静态的 ‘遗产’,而是仍在生活中应用的‘活文化’。”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杨荣臣表示,希望让观众在展览中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也能够切实感悟到记载在古籍、融入在生活、使用在临床的中医药的博大智慧、古老魅力和当代价值。
展览邀请全国19个省区市的近5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京展示,涵盖中医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方法、各类诊疗法和养生、药材炮制和成药的制作技艺,以及与中医药相关的习俗和节庆,如端午习俗和传统药事等。
智慧延续 焕发中医药非遗蓬勃生命力
“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这是首届国医大师陆广莘对中医药学术思想的归纳。它不仅蕴含着深邃且富有哲理的“生生之道”哲学思想,更在字里行间彰显着中医药历经千年沉淀所积累的生命活力与智慧光芒。“‘生生之道’的主题便出自于此,希望通过这一主题表达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中走来,在当代仍能焕发新活力的愿景。”策展人之一、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杨斌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非遗更是其中极具生命力的重要代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些珍贵的非遗技艺、重要文献,不仅彰显了中医药的多元价值,更是中华文化血脉赓续的重要见证。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深入推进,传统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方法和药物知识,在现代生活中进一步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介绍,此次展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用非遗特有的展示方式,演绎中医药的根与魂、道与法、术与技,铺展出一幅中医药融入生活、焕发勃勃生机的烟火长卷,充分彰显出中医药作为开启中华文明宝库之钥匙的多元价值。
“本次展览的开展,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焕发新光彩’。”杨荣臣表示,“希望通过展览,让更多人看到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的丰硕成果,了解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进一步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医药真正成为人民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生生之道,驰而不息。展馆内的“百草园”亮起暖光,当归、黄芪等草本植物在光影中舒展叶片,与远处传承人演示的剪影相映成趣。中医药的千年“生生之道”,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方式,在现代生活中续写新的篇章。正如展览前言所言:“生生,是生命绵长的美好愿望,亦是开拓进取的理念表达。”在活态传承的烟火气里,中医药非遗正焕发着跨越时空的蓬勃生命力。